目 录
80年代的小孩子,那时的记忆,就真的是一个玩字,睡得早,起得早,一起床就是找小伙伴去玩,玩什么呢,当然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只有浓浓的农村氛围,空气很清新,四周一片葱新。好多玩的东西都记不太清楚了,故而收藏整理下网上这篇文章,以致我们那时的童年。
翻花绳
翻花绳,中国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法,如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解股等等。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在马来西亚,翻绳用的绳子一般是橡胶圈(橡皮筋,河南东南部就把该游戏称为”开胶“),国外的材料则有毛线、麻线、呢绒绳或棉纱绳等。
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指简单比划两下,就可以翻转出许多的花样:金鱼、钱包、各种网状、一朵花…很神奇有木有!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80年代。
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女孩子的最爱,一放学就像脱缰的野马,跳到天黑也不舍得回家。
抓石子儿
关中东部叫“抓子儿”“抓石子”或“抓核儿”,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头。抓羊拐在关中西部一带叫“抓羊儿”,玩的是一些又圆又滑的小石头。叫法有别,玩法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也很爱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区称之为——抓捞摸合。
小伙伴们席地而坐,先抛一个石子,再抛两个……眼睛和脖子,不停地随石子的抛上落下摆动。
拍纸片
玩法:一种印着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各色人物的画片,谁拍得翻过来了,就可以得到对方的画片。
80后的经典儿时游戏,几个招式:
马后式:叉开双脚,把纸画向后拍。这样的话,手臂的甩动幅度增大,更容易赢得纸画。但向后拍,不容易瞄准。
平推式:拍纸画的一般玩法,即把纸画往前拍。
借风式:类似平推式,但拍纸画的同时会捏住衣服的一角,一起扇去,借助衣服的风力更容易拍翻对方的纸画。多半用于很大张的纸画之间的对拍。
谁拍得翻过来了,就可以得到对方的“画片”,就算手拍疼了、拍红了,也不在乎。
跳房子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在地上画个“房子”,单腿双腿跳一下午都不累。
弹玻璃珠
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应该是一项世界性儿童游戏,各国儿童都会玩儿。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
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弹玻璃球游戏的历史也应该很古老,其最早应起源于儿童随意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儿随意弹射,继而有意弹射某一目标,最后发展成一种游戏。从人类学的观点看,这种游戏也应该是人类成长中一种不约而同的行为。
玻璃球撞来撞去,最受男孩子们的喜爱。
丢沙包
丢沙包是中国大陆经典的儿童集体游戏之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极为风靡,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丢沙包这种游戏已经淡出孩子们的视线,但是还是常见的活动。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瞎子摸人
摸瞎子,又叫“瞎子摸”,是由一个人蒙上双眼扮演“瞎子”的角色,然后去摸他人。当眼睛被蒙上时,周围一片漆黑,要用触觉代替视觉是要有点勇气的。当然,瞎猫碰死老鼠的事也有。有时好不容易摸到了一个小伙伴,规定还要猜出他是谁,这就有难度了。碰到小调皮给你设置一个个障碍,让你摸一个部位叫你猜,你也只能臆断,瞎猜。这项游戏,考验了听力,锻炼了腿力,也感受到了盲人的艰辛。
斗鸡
斗鸡游戏是小孩子们在冬天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能在冬天里暖和身子。
在很多地方,这种游戏也叫“撞拐子”。游戏规则是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若对方双脚落地,则赢得战斗。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不过有少身材魁梧的女生也喜欢这种游戏,而且杀伤力惊人。[1]
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称谓有多种,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南方多称为“斗鸡”。
跳山羊
跳山羊,是民间一种模拟山羊跳跃的儿童游戏,简单易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果断决事的能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奥运会体操项目里叫“跳马”。曾经普及率极高,几乎全国的孩子们都是高手。
具体玩法是,一个人当“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山羊”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山羊”头上越过。
老鹰抓小鸡
老鹰抓小鸡是民间小朋友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选派一人做“老鹰”,排头做“母鸡”,其余做“小鸡”,老鹰追拍排尾的小鸡,母鸡张开两臂保护小鸡,小鸡灵巧躲闪,不让老鹰拍着,比较适合在草地、塑胶场地上做游戏,母鸡作为小鸡的母亲就要竭尽全力的保护小鸡,千万不要作大动作。另有一部52集同名动画片。
捉迷藏
捉迷藏是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最早只是一种儿童游戏。两千年前即流行于希腊,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成为成人游戏。
2014年1月1日,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程东在四川彭州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规模捉迷藏官方挑战赛”上现场进行认证,共有1437人有效参与活动,刷新了2012年2月10日卡塔尔多哈市卡塔拉文化村的斯坦德大学创造的1240人的捉迷藏参与人数最多世界纪录。
木头人
木头人这种游戏考究令行静止的能力。这种“木头人”的游戏,就是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嘴里念念有词:“三三四四,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然后摆个姿势就不动了,谁能坚持住到最后谁就是胜者。虽然自己从来没有胜利过,却总是乐此不疲……
钓鱼
一根竹竿
一个两毛钱的鱼线
蚯蚓自己挖
再带个塑料桶
一钓就是半天。
摘野果
每天爬上爬下
田间飞跑
捉虫子
采花
上山摘野果。
东西南北
80后的小伙伴可能不会忘记的折纸游戏,当年时下最流行的就是东南西北小游戏,话说是把当时看的金庸武侠剧的几个男女主角配对,其后来发展为把自己帮上的同学名字写上,分别配对竞猜。
小时候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现在你还会折吗?
抄歌词
手抄歌词本,
一字、一句写下来,
每一本都写得满满当当的。
小人书
花几分钱
租小人书
坐在小板凳上
津津有味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还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那年
我们没有电脑和WiFi
书包还没有那么重
小伙伴一起围在黑白电视前
看西游记、黑猫警长、葫芦娃、蒙面超人…
那年
我们没有冰箱
炎炎夏日
吃着几毛钱的冰棒
或是自家种的西瓜
嘴里凉丝丝,心里甜滋滋。
那年
我们很难看到汽车
大家骑着自行车玩耍
三三两两,你追我赶
在大马路上撒了欢儿地“狂飙”。
那年
我们没有钱
三五成群嬉戏游玩
一根绳子,几块石头,一叠纸牌
就可以玩得酣畅淋漓。
20年前,
我们什么都没有,
漫山遍野四处跑,
但我们不觉得苦,
我们记住的只有快乐。
现在的小孩子,
虽然人手一个ipad,
手机玩得比我们还溜,
但他们的童趣、笑声也少了很多。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小小年纪就拥有了全世界
大部分我小时候也是会这样子玩的哟,不过有些也没玩,还是很怀念童年的啦,那时候是真的天真,而且无忧无虑哟。
那年代真的有童真 如今都是手机了
现在就十分离不开这些电子设备了。
是啊,没手机都不行了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蜕变。